本报告由中讯咨询出品,报告目录与内容系中讯咨询原创,报告版权归中讯咨询所有。本报告是中讯咨询的研究与统计成果,报告为有偿提供给购买报告的客户使用。未获得中讯咨询书面授权,任何网站或媒体不得转载或引用,否则中讯咨询有权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如需订阅研究报告,请直接联系本网站,以便获得全程优质完善服务。
产业现状 目前国内大型体育场馆设施多为政府投资建设,主要用于满足城市体育事业发展基础配套,存在着重公益、重竞赛功能、忽视配套服务和赛后运营等问题,使运营难度加大。如雅典奥运会闭幕后,场馆使用率低、维护不利导致设施受损等问题凸现,政府每年需投入近亿欧元的维护费用。国内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主要有事业单位、国资公司与专业机构运营这几种模式,但目前仍以事业单位模式为主,抽样调查显示60%多的场馆采用该模式,仅有少部分是公司化运营模式。事业单位模式是由体育局下属的事业单位进行管理,由政府财政进行全额或差额拨款,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离,这种模式限制了经营人员的积极性,缺乏激励机制;国资公司模式是由国资公司针对具体的体育设施成立专门的管理公司,运营管理纳入国资管理体制,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对分离;专业机构模式采取的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完全分离,实行契约式管理,政府仅作为资产所有者行使监管权力,场馆的日常运营管理工作交由专业机构负责。体育场馆以简单的场地出租和传统的健身项目开放为主要经营内容,逐步挖掘场馆的自身功能,实现了场馆与票务、广告、商业、商务、文化、旅游、互联网等融合,增强了体育场馆活力。 产业规模 2020年体育服务业占体育产业的比例有望提升至40%,按照体育产业2020年3万亿的政策目标,2020年体育服务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2万亿。其中,2020年体育场馆运营占体育服务业的比重预计会小幅上涨至12%左右,体育场馆运营市场规模则有望达到1440亿元,5年内复合增速能达到60%左右。自2013年国家体育总局等八部门出台《关于加强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创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意见》和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后,我国体育场馆的数量持续增多,发展方向也逐渐明确,PPP模式成为主流。目前,全国PPP项目库中已有123个体育场馆项目入库,未来还有更多的体育场馆项目尝试采用PPP模式。同时,全民健身场地将更多的利用城市闲置空间和碎片化空间,中小型化、多功能化成为必然。具有灵活多样、方便快捷、低成本的特点的新型健身场馆将被更多的运营商所青睐。远离城市、亲近自然的户外健身休闲设施亦成为建设投资的热点。未来体育场馆和体育公园运营行业,将呈现更加市场化管理、多业务联动经营和“内容”+“渠道”整合的三大发展趋势,相关场馆运营公司也会在三大趋势下做大做强。在场馆服务方面,随着互联网+战略和大数据在场馆服务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趋势明显,对场馆运营或将产生革命性变化与影响。 PPP模式是当前我国政府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模式,是社会力量投资运营大型公共基础设施的重要路径。当前,我国已有部分新建场馆采取PPP模式建设运营,并已取得了一定成绩。目前,全国PPP项目库中已有123个体育场馆项目入库,未来还有更多的体育场馆项目尝试采用PPP模式。 市场格局 体育服务综合体目前在个别发达地区“以体为主、多元发展”的理念下,转型成为以体育为主体功能,与休闲、娱乐、文化、旅游、购物、住宿等业态高度融合的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规划》中对依托场馆打造体育服务综合体有了进一步说明,这必将促使正在筹建或新建的场馆将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的理念融入规划设计和运营方案,并激发部分老旧场馆进行场馆改造的热情。可以说,体育服务综合体的打造将促使我国场馆服务业在“十三五”时期进行一次全面的转型升级。随着社会力量投资运营体育场馆的热情不断提高和场馆经营权改革步伐的加快,场馆服务业中会涌现一批专业的体育场馆运营市场主体,面对国内庞大的场馆服务业市场,“十三五”期间,专业的体育场馆运营市场主体将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原有的体育场馆专业运营公司扩展步伐将会进一步加快,并迅速成为场馆服务业中的中坚力量,扩大品牌输出、管理输出力度,实现场馆连锁和和规模化经营,带动场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前景预测 目前,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1.46平方米,室内场馆人均仅0.19平方米。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要求,到2025年,我国人均体育场地将达到2平方米。预计未来需要建设将近8亿平方米体育场地,其中室内场地面积约增加1.1亿平方米。在体育场馆建设方面,未来主要增加满足高水平比赛训练的中型体育场馆和满足大众健身的小型场馆。中型场馆将以区县级城市为主,成为主要的需求者;小型场馆包括各类综合性、羽毛球馆、篮球馆、游泳馆等设施,将会分布于城市社区。不管是体育场馆管理服务,还是场馆设施建设,未来发展速度和市场规模增长较大,每年将保持不低于10%的增长速度,涵盖依托场馆举办的赛事活动等各有关产业,未来年产业增加值将达到5000亿元以上规模,在体育产业中占比达到10%。 面临挑战 体育场馆设施的运营与城市经济、人口、体育文化市场状况等因素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大城市场馆使用率较高,运营状况良好。但众多二三线城市,体育场馆使用率较低,多闲置,运营比较困难。体育场馆过多规划设计考虑竞赛训练功能,功能单一,缺乏造血能力;大部分体育场馆为事业单位管理模式,体制机制滞后,缺乏激励考核制度,限制了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我国体育市场不够成熟,职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场馆缺少优质的体育与文化资源,使用率降低,品牌与人气难以提升;缺乏运营管理人才。 本研究咨询报告由中讯咨询公司领衔撰写,在大量周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主要依据了国家统计局、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协会、国际奥委员会、中国体育场馆协会、中国田径协会、中国行业数据分析网、全国及海外多种相关报刊杂志以及专业研究机构公布和提供的大量资料,对我国体育场馆的发展状况、上下游行业发展状况、竞争替代服务、发展趋势、新服务与技术等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分析了我国体育场馆发展状况和特点,以及中国体育场馆将面临的挑战、企业的发展策略等。报告还对全球的体育场馆发展态势作了详细分析,并对体育场馆进行了趋向研判,是体育用品经营企业,体育中介服务公司、体育场馆相关单位、投资机构等准确了解目前体育场馆发展动态,把握企业定位和发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
报告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