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资讯

中国行业数据分析网

數據分析從這裡開始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400-883-2015

金融企业如何拥抱互联网

时间:2024-12-22 来源:系统管理员 浏览次数:1914
金融企业如何拥抱互联网?我们可以用三个关键词:面对;思考;实操。

一、如何面对?
 
这其实是一个心态问题。不藐视,不恐慌,学习它,热爱它。不藐视,不恐慌,才能够放平心态来学习。随着学习的深入,对互联网有着越来越深入的认知,才有机会热爱这种新工具。没有爱,任何的拥抱都是虚假的。
 
之前有一些传统金融人士在分析传统金融面临互联网金融的后续发展时,认为“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还是金融,所以无需担心互联网金融的冲击”。这种说法就好比说把“马车”的本质看成是“车”,“汽车”的本质也是“车”,所以马车协会无须担心“发动机”,这在逻辑上偷换了对比物。
 
我这里发明一个词,“人力金融”。其实,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的比较,准确地说真正对标对象是“人力金融”和“互联网金融”,是人力和互联网的比较,互联网,只是一种生产工具,所有的生产工具,都是解放人力的工具。如果这些工具足够好用和聪明,它将会替代越多的人力岗位。
 
互联网有2大特性:1、高效性,融入互联网后会快速提升金融业的效率;2、去中心,互联网将消灭行业中的中介环节,快速减少流程环节。
 
金融服务中,有大量的简单操作的人力岗位,因此,互联网有机会替换他们提升效率。金融服务中,又有大量的中介服务,而互联网的又一个特性是“去中心”。所以,在互联网提供的金融服务中,会逐步简化中间环节,消灭掉一部分岗位。在互联网金融这2个特性下,“人力金融”被冲击是必然的。
 
但我们“人力金融”也不必过于恐慌,因为金融的核心价值是风险管理的能力。对于这部分复杂的智慧型人力岗位,互联网在当前来说,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传统金融在有足够的专业优势、地域优势、企业优势、资金优势和政策优势下。合理的利用好这些优势,顺应趋势,是完全有机会沉着对应,顺利完成转型的。
 
完成转型的一个重要基础是要学习。许多传统金融企业把一些金融服务和产品简单的搬到网上,算是完成了互联网转型。其实只是学了一个样子,没有学习到互联网精髓。对于极致的用户体验,对于点点互联的深层含义,对于金融融入场景的未来趋势都缺乏系统的思考。我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深入到知名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中去。找到深度合作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派自己的大将轮番去那儿打工。互联网基因,一定是在互联网的生态中才会被熏陶出来的。靠上几堂课,看一些文章,是无法真正拥有互联网思维的。传统金融的人,要有这样的勇气和决心去学习。
 
一旦你深入其中,感悟到了互联网的魅力。你理解了它运行的规律,掌握的互联网思维的技巧。不崇拜,不恐惧,欣赏它,热爱它,最后拥抱它,为你所用。

二、如何思考?
 
互联网对我们这个社会最本质的改变就是点点互联、弱化中心,甚至去中心。因此,我们所有的思考,都应该从本质出发。问问我们自己,在金融这个行业,到底有哪一些节点目前是中心化的、中介化的。那么,这些节点在未来,就有机会被互联网弱化或替换。在这些节点中,那些简单业务逻辑的节点会最先受到互联网的冲击。这是一个阶梯式的冲击路径,结合当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路径我们可以清晰的印证这一点。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P2P市场支付的发展来分析。最初,网上P2P交易的资金流转是贷方银行到第三方支付的托管银行,再到借方银行。第二阶段,随着行业的发展,监管的逐步完善,资金流转是贷方银行到“第三方支付+托管银行”,再到借方银行。第三阶段,根据最新的P2P监管细则,资金流转是贷方银行到托管银行,再到借方银行。在这个过程中,第三方支付被去中介了。在未来,借方和贷方可以通过网上开户,直接在托管银行开设真实账号。以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点点直接支付,在技术上也是完全可行的。从支付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点点之间所有的中介将会被逐步弱化和替换。
 
通过以上逻辑的思考梳理,我们应该可以提前预判,从容布局,在冲击来临时去拥抱它,融合它,利用它的动能为我所用。而不是以博弈心态的抵抗它、阻挡它。大势所趋的时候,我们一定要顺势而为。用这样的逻辑去思考金融企业的未来战略,我们就会有机会在这波新的浪潮中,力争上游,占据有利的位置。

三、如何实操?
 
有了对的态度,对的思考方式,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可以真正的拥抱互联网呢?落地的、可实操的方案有没有呢?刚才我们提到了互联网是一个点点互联的工具,在点和点之间所有的以中介存在的模式最终会逐步消亡。所以,我们要把金融原本的“服务于点和点之间”的模式变为“和每一个点融合”的模式。这里有一个最近很火的新名词——场景金融。
 
每一个点,我们可以看作是一个场景,不管这个场景是个人还是企业,都有自己所在场景的金融服务需求。原来的金融是撮合金融需求的两端。未来的金融,是让这需求的两端,自己具备金融的能力。金融企业,未来的转型之路,就是帮助这些端,使其具备自己的金融能力!在帮助的过程中,融入其中,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具体有2个可以切入的服务,一个是互联网的支付清结算,第二个是为产业互联网平台提供金融服务。
 
网上的支付清结算,之前一直都是第三方支付在做,而根据目前最新的政策法规来看,最终是要把这块划到银行的。这是国家金融安全的需要,国家意志,不可动摇的。既然已经划好了护城河,那么在互联网支付领域尽快的跑马圈地,是银行的当务之急。诚然,就现状来看,很多银行,不具备互联网支付清结算的能力和技术团队。没有马,就没办法圈地。目前这块做得比较好的是徽商银行和浙商银行。这里面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目前互联网支付服务的对象本身,也是中介居多。也就是说,如果这个中介最终在未来的互联网产业变革中被淘汰,那么银行即使现在圈了地,也许这块地在未来也是没有价值的。这也许多对目前还没有启动互联网支付战略的银行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对银行而言,我们要绑定和融入的,是那个现在真正拥有场景的点。现在的客户的多少,也许不那么重要。因此,从战略布局上来说,互联网支付这个切入服务,我们先把产品做好,团队搭建好,人才招募好就行。市场暂时不用太着急。圈地之前,先找好千里马再说。
 
 
第二个切入服务,是为产业互联网平台提供金融服务。也许我们会问,什么是产业互联网平台呢?这样的平台需要怎样的服务呢?这里,我们就要更加宏观的来看我们当前的中国经济现状。目前,中国真正进行的供给侧改革,是一场内外夹击的生死存亡的变革。未来10年,中国的产业升级和产业大整合是必然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原有产业里面的核心企业,这些企业的领导者如果有从做生意到做产业王者进阶的雄心壮志,那么他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层面的资源:
 
1、战略上,他们要整合产业上下游,就需要资本层面的金融服务。
 
2、运营上,通过新的组织变革(阿米巴模式),运用互联网这个工具构建内部平台,打通产业上下游,获取更实时,更可靠的产业数据,这样的内部平台就会产生票据流通、资产评级、信贷、融资租赁等等很多的金融服务需求。
 
3、营销上,通过搭建外部的电商平台。就需要客户的帐号体系,支付清结算体系,消费信贷等等的金融服务。在这些核心企业,搭建产业内部和外部平台的时候,因为金融牌照的问题,因为互联网支付的技术问题,因为金融风控模型建立的问题,都应该是需要金融企业来帮助和融合的。
 
银行,因为历史原因,会有非常多的企业资源。在这些企业中挖掘好的产业核心企业,帮助它完成产业平台的构建,提供金融互联网服务。现在国家允许银行可以参股企业,允许银行对企业的债权转成股权,规定互联网的支付和清结算必须走银行。这一系列的措施,不正是在为银行绑定产业平台型企业做提前的铺路吗?
 
这里我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个我正在经手的实操案例,这是沪上一家管线施工工程的大型企业,新三板企业,2017年转主板。在业内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实力,主要为三大运营商提供管线铺设等技术施工服务,业务发展稳步且现金流不错。由于行业的特性,企业内部管理相对低效,行业资金周转压力巨大,且随着行业的发展,原有的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如何提高效率及提升资金周转效率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经过与企业高层的多次沟通,梳理企业、行业痛点,最终制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利用互联网+金融的工具,转型成为一家最大的地下管线分布的互联网数据公司。实现这样的战略方向,主要分三个版本:
 
1.0版本:上线招投标撮合管理平台。将现有施工项目管理流程搬上互联网,通过互联网管理项目招标、施工、完工管理。先用互联网将之前杂乱无序的数据管理流程规范起来。这样的平台,未将成为一个开放的平台,成为所有外部类似施工企业的招投标、管理平台。
 
2.0版本:施工现场管理及完工结算管理。将现在很难把控的施工现场管理规范起来,如用APP实现开工签到定位,现场拍照及时上传,完工资料等统一提交。因为有了之前逐步的规范操作,也将解决完工后提交资料的丢失、整理困难的问题。
 
3.0版本:金融账户系统。将施工队结算,支付等功能通过APP实现,并且将为该企业提供应收款变现,施工队的贷款、融资服务,及大型机械众筹服务等,从而提升整体行业的资金利用效率。
 
现在已经实现1.0、2.0的功能,在小范围内上线运营。现在,正在为企业做整体流程梳理,思考在运营一段时间后进一步地优化流程、优化APP现场管理功能。同时3.0版本的金融模块正在设计开发中。这个版本将为企业的快速转型带来核动力,将大大提升企业及上下流产业链的资金效率,从而提升整个行业的生产效率。
 
中国目前不缺乏创造资金的能力,但是缺乏让资金流向何处的能力。让资金真正的流动实业中去,才能完成供给侧改革和产业结构的重塑。我们金融企业,必须看清国家的战略大势,提前布局。国家的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一定是会朝这个方向去倾斜的。在这个布局中,合理运用互联网工具,让金融真正的为企业服务,让金融融入到场景中,碎片到场景中。为提升产业效率而服务。把自己撮合中介的角色,转型为帮助产业王者,使具备金融能力的辅佐者。说到底,金融和互联网都是社会发展的工具,都是为生产力提升而服务的。金融企业是否很好的拥抱了互联网,其实就看一点:为这个社会产生了价值了吗?

图文资讯

返回顶部

在线客服服务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电话:0755-66604396

售后客服服务

联系我们

电话:400-883-2015

扫一扫,微信咨询

二维码
深圳市中讯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粤ICP备16063846号-1
全国统一免费服务热线:400-883-2015 投诉建议:0755-82326872 QQ:762605703 传真:0755-22353076
公司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市税保区(盐田巷)泊郡雅苑B座9C 法律顾问:陈辰
Copyright©2005-2016 www.chinaidan.com All Rights Reserver